《两汉方言词研究》从《方言》、《说文》中整理出有明确地域使用说明的方言词1228个,共计539组,并以此为基础对两汉方言词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考察了两汉方言词地域分布的特点,从意义范畴、词性类别和音节结构三个角度描述两汉方言词的基本状况,并结合传世文献分析了两汉方言词的历史来源。 《两汉方言词研究》以词项为单位,将两汉方言词分为无对应词项方言词和同义异形对应方言词,讨论了无对应词项方言词的基本类型、使用情况及其产生原因,分析了方言间同义异形对应词的数量关系,对同义异形对应词所反映的方言间语音差异和语素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描述同义对应方言词在书面通语中的发展历史,比较两汉时期方言词与通语词的异同。《两汉方言词研究:以为基础》揭示了历史方言在书面语词汇历史替换中的作用,进一步确定了两汉秦晋方言在当时汉语通语中的基础方言地位,并对周秦两汉通语基础方言的变化作了延伸探讨。 |
前辅文 |
|
|
|
吴吉煌,1981年生,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传统训诂学及古汉语 词汇研究,曾参与编写《古汉语字词典》,发表了《“醋”“酢”关系补论》、《“不容自疏”疑读综论》、《从看几组词语的历史更替》等论文。 |
|
|
|
《方言》中真正的方言词汇有哪些,这些方言词汇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和通语词汇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等等,以往对这些问题没有全面系统的科学报告。吴吉 煌博士的《两汉方言词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参证《说文》材料,使我们得以在科学层面上看到了汉代方言词汇的真实面貌:该着具体描写了1228个方言词的地理分布和它们的意义范畴、词性类别和音节结构,并深入考察了它们的历史来源;以义位为单位整理出539组两汉方言词,讨论了它们与通语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同义异形对应词的语音差异和语素差异;分析了12组同义对应方言词在书面通语中的历史发展,将两汉秦晋方言词与通语词进行全面比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