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ISBN:
现代教育技术(第4版)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领 券
配送
上海市
数量
库存   个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现代教育技术(第4版)
物料号 :45649-00
重量:0.000千克
ISBN:978704045649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6-07
作者:张剑平
定价:33.00
页码:292
装帧:平装
版次:4
字数:33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讲教材,全书共8章:教育技术与教师能力、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环境及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教育资源与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立足学科视角,聚焦于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兼顾传统与现代,重视教材的可读与可用性。书中每章都提供有内容结构、学习目标、小结、习题与综合实践活动。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拓展阅读文本和多媒体在线资源。

本书可作为教师教育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的相关人员阅读。

前辅文
第1章 教育技术与教师能力
  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 定义与内涵
   1.1.2 相关概念及辨析
  1.2 教育技术的沿革与趋势
   1.2.1 教育技术的历史沿革
   1.2.2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信息时代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3.2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2章 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2.1 视听与传播理论
   2.1.1 经验之塔及其启示
   2.1.2 教育传播及其原理
  2.2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
   2.2.1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2.2.2 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2.3 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
   2.3.1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2.3.2 联通主义学习观
  2.4 多媒体认知及其教学原则
   2.4.1 多媒体认知过程
   2.4.2 多媒体教学原则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3章 信息化教学环境及其应用
  3.1 信息化教学环境
   3.1.1 教学环境及其构成
   3.1.2 多媒体教室
   3.1.3 网络教室
  3.2 在线学习平台与网络课程
   3.2.1 在线学习平台及其案例
   3.2.2 网络课程及其开发
  3.3 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及其应用
   3.3.1 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与特征
   3.3.2 虚实融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4章 多媒体辅助教学
  4.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
   4.1.1 基本概念
   4.1.2 多媒体教学模式
  4.2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4.2.1 多媒体课件开发阶段
   4.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4.2.3 多媒体创作工具
   4.2.4 HTML5与移动学习
  4.3 知识可视化及其应用
   4.3.1 可视化概念与工具
   4.3.2 概念图及其应用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5章 开放教育资源与远程教育
  5.1 开放教育资源及其应用
   5.1.1 开放教育资源概述
   5.1.2 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
  5.2 现代远程教育
   5.2.1 远程教育的特征与类型
   5.2.2 远程学习的影响因素
   5.2.3 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
  5.3 社会性软件及其教育应用
   5.3.1 社会性软件的特点
   5.3.2 社会性软件的应用
  5.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5.4.1 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
   5.4.2 网络探究WebQuest
   5.4.3 研究性学习案例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教学设计
  6.1 教学设计概述
   6.1.1 定义与特征
   6.1.2 教学设计工具
  6.2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6.2.1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6.2.2 教学目标的阐明
   6.2.3 教学策略的制定
   6.2.4 教学方案的编写
   6.2.5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6.3 教学设计案例
   6.3.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6.3.2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7章 教学评价
  7.1 教学评价的概念与技术
   7.1.1 教学评价概述
   7.1.2 教学评价技术
  7.2 教学过程的评价
   7.2.1 评价方法与量规
   7.2.2 评价过程与结果描述
  7.3 教学资源的评价
   7.3.1 评价指标
   7.3.2 常见资源的评价
  7.4 教育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
   7.4.1 教学过程记录与评价
   7.4.2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
   7.4.3 档案袋评价
   7.4.4 在线测验及分析
  小结
  习题
  综合实践活动
第8章 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8.1 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
   8.1.1 人工智能与适应性教学
   8.1.2 虚拟现实与情境教学
   8.1.3 大数据与学习分析
  8.2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变革
   8.2.1 教学创新的多元视角
   8.2.2 信息时代的混合式学习
  8.3 教育技术促进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
   8.3.1 非正式学习与博物馆
   8.3.2 教育技术与科学普及
   8.3.3 教育技术与文化传承
  小结
  习题
  思考题
附录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附录2 本书相关资源列表
参考文献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张剑平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与管理》、《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教材和专著30余本。先后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省部级奖励多项。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先后主持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2004)、国家规划教材(2006)、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类公共课的教材,本书对原理的阐述力求简明、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全书以提高信息社会中新型合格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要求接轨。 本书立足学科视角,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书主要用于学科教师的职前或职后教育,教材从培养学科教师而不是技术专家的视角来阐述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技术设施、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核心。 本书保持内容稳定,体现时代性和适用性。本书兼顾了内容体系的完整与可读性,以及教学实施的便利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目标的不同需要,灵活选择书中内容开展教学。在体例与版面设计方面,本书力图与国际化趋势保持一致。 本书可作为教师教育类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的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在编写理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创新,对精品课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内容创新:从“传统”到“现代”,从“泛专业化”到“实用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该精品课程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创新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经历了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这两个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教材在编写时以厚实的基础为原则,兼顾了教育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延续性,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与先进性,又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淡化理论深度,以够用为尺度。对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做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作为师范类公共课教材,不能把理论部分的内容写成“泛专业化”面面俱到的专业理论浓缩版,而是要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以知识铺垫为目标,让学生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理论,如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教与学理论的学习、视听与传播理论等,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第二,面向能力培养,突出实用特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以提高信息化环境中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线,重点介绍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因特网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等。通过把基础知识和具体学科课程应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正确使用媒体,还能够具备媒体资源开发及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第三,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注重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教与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考虑到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本教材在介绍教学设计与评价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与学评价的实施方面,使学生在教学设计中能科学、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此外,教材中对优秀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有利于学生联系具体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式创新:从“相对不变”到“富有弹性”,从“单一资源”到“多种资源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本身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来实施教学,传统教材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这本教材的设计之初,就凭借着教育技术学学科优势,将与教材相关联的数字教学资源纳入到教材整体规划之中。教材在发挥主导媒体作用的同时,通过这些资源也更具有弹性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本科生、教育硕士、继续教育)、不同类型(理科、文科)学生的教学需要。同时,内容也更加丰富,既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够将一些限于教材篇幅而不能扩展讲述的内容,如案例、活动设计、实验设计、练习题及课程发展动态等,或限于教材媒体特性而无法显示的内容,如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视频、虚拟实验、教学论坛等,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传统教材与数字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使教材形式得到了创新和扩展。这种创新和扩展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与平台,也形成了这门课程的三个特色:
1.“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集教学、实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及其实施。
2. “两个能力”的培养:支持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环境和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教育创新和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
3. 三个“结合”的贯穿:课程内容的组织贯穿课堂内外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旨在培养能够胜任信息社会教学工作的新型合格师资。
服务创新:从“教学需要”到“学习需要”,从“单向交流”到“多向交流”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为教师教学提供好的服务,还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好的服务。在纸质教材的体例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参考教材前言中提供的教学建议,选择、组织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展教学。在内容结构设计上,考虑到国内不同高校教学实施的实际需要,在每一章中都明确列出了教学目标、本章小结,并提供相应的习题,从而通过教材内容引导教学,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囫囵吞枣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材的版面设计中,每页的右边都适当预留空白,以供学生作标注或笔记,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此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加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教材还专门设立了课程教学专题网站。在网站上开辟有讨论区,包括答疑讨论区、BBS论坛、教师联盟等,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或离线等方式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站展开主题或专题讨论,以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及解决教学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些交流和讨论也成为教材不断发展、完善的源泉。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