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社会各界开展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语文教育因此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此次批判的焦点是文学教育。本书即试图以文学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对清末民国期间的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来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以寻求语文教育的救赎之道。本书选取1902-1904年《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学文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材为基本凭借,根据中学文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其分为清末民初(1902-1918)、新学制前后(1919-1927)、新标准时期(1928-1936)、全面抗战和内战时期(1937-1949)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并分别从课程(课程目的、功能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比重、文体、语体、主题、组织)和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两大层面梳理其发展过程,全面呈现每个时期文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比较其异同,揭示影响其变化的内外因素,总结其基本特征。 |
前辅文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