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ISBN:
近代化学基础(第四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分册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上海市
服务
高教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近代化学基础(第四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分册
物料号 :57307-00
重量:0.000千克
ISBN:978704057307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2-03
作者: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编 鲁厚芳 何
定价:69.00
页码:532
装帧:平装
版次:4
字数:63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为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共分两册。本册为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分册,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纸质教材共14章,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元素及单质概述,主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主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含氧酸盐,过渡元素(一),过渡元素(二)。每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

数字资源包括:动画演示、问题的解答或解题思路、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或研究新成果介绍、习题选解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材料、轻纺、食品、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

前辅文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1.1 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
   1.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1.1.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1.2 单电子体系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1.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2.2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1.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1.2.4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径向部分
   1.2.5 四个量子数
  1.3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
   1.3.2 核外电子排布
   1.3.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
   1.4.1 有效核电荷数的周期性
   1.4.2 原子半径
   1.4.3 电离能
   1.4.4 电子亲和能
   1.4.5 元素的电负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2.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2.1.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2.1.2 离子晶体
  2.2 共价键理论(Ⅰ):价键理论
   2.2.1 键参数
   2.2.2 共价键的形成和类型
  2.3 分子的几何构型
   2.3.1 杂化轨道理论
   2.3.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4 共价键理论(Ⅱ):分子轨道理论
   2.4.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2.4.2 分子轨道能级
   2.4.3 分子轨道理论应用
  2.5 原子晶体和混合型晶体
  2.6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2.6.1 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
   2.6.2 金属的分子轨道理论
   2.6.3 金属晶体
  2.7 晶体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2.7.1 整比缺陷(本征缺陷)
   2.7.2 非整比缺陷
  2.8 分子间力和氢键
   2.8.1 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
   2.8.2 分子间力的本质和类型
   2.8.3 氢键
   2.8.4 分子晶体和氢键型晶体
  2.9 离子的极化作用
   2.9.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2.9.2 离子极化作用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
   2.9.3 离子极化作用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3.1.1 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3.1.2 配体的类型
   3.1.3 配合物的命名
  3.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3.2.2 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
   3.2.3 配合物的键型与磁性的关系
   3.2.4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立体异构
  3.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3.3.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3.3.2 八面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
   3.3.3 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
   3.3.4 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及磁性
   3.3.5 晶体场稳定化能
   3.3.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3.4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3.4.1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σ键合
   3.4.2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π键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1 物理量的表示及量值计算
   4.1.1 物理量的表示
   4.1.2 量值计算
  4.2 溶液和气体
   4.2.1 溶液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4.2.2 理想气体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2.3 分压定律
  4.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4.3.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4.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4.3.3 化学反应热
  4.4 化学反应的方向
   4.4.1 自发过程
   4.4.2 熵
   4.4.3 吉布斯函数
   4.4.4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4.5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4.5.1 化学平衡
   4.5.2 标准平衡常数
   4.5.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5.4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4.6 化学反应速率
   4.6.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4.6.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酸碱反应
  5.1 酸碱质子理论
   5.1.1 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5.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5.1.3 溶剂的酸碱性
  5.2 酸碱反应常数
   5.2.1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常数
   5.2.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5.2.3 中和反应常数
   5.2.4 水解反应及水解常数
   5.2.5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5.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3.1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5.3.2 溶液平衡的基本关系式
   5.3.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4 酸碱缓冲溶液
   5.4.1 缓冲溶液的类型
   5.4.2 缓冲作用原理
   5.4.3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5.4.4 缓冲溶液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沉淀反应
  6.1 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6.1.1 沉淀-溶解平衡
   6.1.2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6.2 溶解度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6.2.1 溶解度
   6.2.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2.3 酸效应
   6.2.4 水解效应
   6.2.5 配位效应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6.3.1 分步沉淀
   6.3.2 沉淀的转化
  6.4 沉淀分离法简介
   6.4.1 沉淀条件的选择
   6.4.2 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配位反应
  7.1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位反应
   7.1.1 酸碱定义
   7.1.2 酸碱反应
   7.1.3 硬软酸碱原则
  7.2 EDTA及其螯合物
  7.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7.3.1 稳定常数
   7.3.2 逐级稳定常数
   7.3.3 累积稳定常数
   7.3.4 螯合物的稳定常数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7.4.1 配合物稳定性的比较
   7.4.2 配合物的分布系数及分布曲线
  7.5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
   7.5.1 主反应与副反应
   7.5.2 条件稳定常数
  7.6 配位平衡的移动
   7.6.1 配离子之间的平衡
   7.6.2 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7.6.3 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
  7.7 配合物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
  8.1 基本概念
   8.1.1 氧化数
   8.1.2 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
  8.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2.1 氧化数法
   8.2.2 离子-电子法
  8.3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8.3.1 原电池
   8.3.2 电极电势
   8.3.3 标准电极电势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4.1 能斯特方程
   8.4.2 溶液浓度的影响
   8.4.3 溶液酸度的影响
   8.4.4 沉淀反应的影响
   8.4.5 配位反应的影响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8.5.1 标准电动势和标准平衡常数
   8.5.2 条件电极电势和条件平衡常数
   8.5.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
   8.5.4 标准吉布斯函变-氧化态图
   8.5.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6 电化学应用
   8.6.1 电解
   8.6.2 化学电源
   8.6.3 电化学腐蚀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化学分析
  9.1 误差与有效数字
   9.1.1 误差
   9.1.2 有效数字
  9.2 重量分析法
   9.2.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9.2.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9.2.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9.3 滴定分析法概述
   9.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9.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反应的要求
   9.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9.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9.4 滴定分析原理
   9.4.1 滴定曲线
   9.4.2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9.4.3 滴定终点的确定
   9.4.4 滴定误差和直接滴定条件
  9.5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9.5.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9.5.2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9.5.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9.5.4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元素及单质概述
  10.1 元素的自然资源
  10.2 元素的氧化态和惰性电子对效应
  10.3 单质
   10.3.1 单质的分类
   10.3.2 单质的结构及性质
   10.3.3 同素异形体
   10.3.4 单质的制备方法
  10.4 氢及氢能源
   10.4.1 氢
   10.4.2 氢能源
  10.5 稀有气体
   10.5.1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10.5.2 稀有气体化合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一章 主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
  11.1 二元化合物的组成及成键特性
  11.2 氢化物
   11.2.1 氢化物的类型和性质
   11.2.2 过氧化氢
   11.2.3 氮的氢化物——氨、联氨和羟胺
   11.2.4 硼烷
   11.2.5 硅烷
   11.2.6 硫化氢及多硫化氢
  11.3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
   11.3.1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分类
   11.3.2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制备
   11.3.3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11.4 硫化物
   11.4.1 硫化物的溶解度
   11.4.2 硫化物的还原性
   11.4.3 硫化物的酸碱性
  11.5 卤化物
   11.5.1 卤化物的性质
   11.5.2 卤化物的制备
   11.5.3 卤化物的用途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二章 主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含氧酸盐
  12.1 氧化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12.1.1 氧化物的酸碱性
   12.1.2 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性
   12.1.3 氧化物的稳定性
  12.2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和含氧酸强度判断
   12.2.1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R—O—H经验规则
   12.2.2 含氧酸的强度——鲍林规则
  12.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
   12.3.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
   12.3.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
   12.3.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超氧化物
  12.4 硼和铝的含氧化合物
   12.4.1 硼的含氧化合物
   12.4.2 铝的含氧化合物
  12.5 硅的含氧化合物
   12.5.1 二氧化硅
   12.5.2 硅酸和硅胶
   12.5.3 硅酸盐
  12.6 锡、铅的含氧化合物
   12.6.1 锡、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2.6.2 锡(Ⅱ)的还原性和铅(Ⅳ)的氧化性
  12.7 氮族元素的含氧化合物
   12.7.1 氮的含氧化合物
   12.7.2 磷的含氧化合物
   12.7.3 砷、锑、铋的含氧化合物
  12.8 硫的含氧化合物
   12.8.1 亚硫酸及其盐
   12.8.2 连二亚硫酸钠
   12.8.3 硫酸及其盐
   12.8.4 硫代硫酸及其盐
   12.8.5 过硫酸及其盐
  12.9 卤素的含氧酸及含氧酸盐
   12.9.1 次卤酸及其盐
   12.9.2 亚卤酸及其盐
   12.9.3 卤酸及其盐
   12.9.4 高卤酸及其盐
   12.9.5 氯、溴、碘的吉布斯函变-氧化态图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三章 过渡元素(一)
  13.1 过渡元素通性
   13.1.1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13.1.2 氧化态
   13.1.3 金属的化学活泼性
   13.1.4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13.1.5 离子的颜色
  13.2 钛
   13.2.1 单质的性质及制备
   13.2.2 钛的重要化合物
   13.2.3 钛合金
  13.3 钒
   13.3.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3.3.2 钒的重要化合物
  13.4 铬、钼、钨
   13.4.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3.4.2 铬的重要化合物
   13.4.3 钼、钨的重要化合物
  13.5 锰
   13.5.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3.5.2 锰的重要化合物
  13.6 铁、钴、镍
   13.6.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3.6.2 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13.7 铂
   13.7.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3.7.2 铂的配合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二)
  14.1 铜、银、金
   14.1.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4.1.2 铜、银、金的重要化合物
  14.2 锌、镉、汞
   14.2.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4.2.2 锌、镉、汞的重要化合物
  14.3 稀土元素
   14.3.1 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14.3.2 镧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
   14.3.3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4.3.4 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4.4 金属原子簇
   14.4.1 金属原子簇中的M—M键
   14.4.2 金属原子簇的分类
   14.4.3 金属原子簇的结构
   14.4.4 金属原子簇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Ⅰ 国际单位制(SI)
  附录Ⅱ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2012年国际推荐值)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9,IUPAC)
  附录Ⅳ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Ⅴ 某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熵及热容(298.15 K)
  附录Ⅵ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附录Ⅶ 难溶化合物溶度积常数
  附录Ⅷ 金属离子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附录Ⅸ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0~25℃)
  附录Ⅹ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附录Ⅺ 金属离子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 KMY)
  附录Ⅻ 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附录ⅫI 条件电极电势E
  附录ⅩIⅤ 预处理时常用的试剂
  附录ⅩⅤ 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剂
  附录ⅩⅥ 常用的指示剂
元素周期表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