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ISBN: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1-4卷)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上海市
服务
高教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中国文学史(第三版)(1-4卷)
物料号 :20230414145602
重量:0.000千克
ISBN:978704032572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4-05
作者:袁行霈、袁行霈、袁行霈、袁行霈
定价:194.60
页码:536
装帧:平装
版次
字数:61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守正出新为宗旨,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与探讨,打破了以往简单堆积作家论作品论的旧模式。本书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具有区别于旧教材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本书是适于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参考之用。

前辅文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曲“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与所谓“暴力崇拜”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文学地位
   《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
   《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庶民生活的显现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
   文以明道说的延续
   创作中的文学意味
   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
   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
   刘东生的《娇红记》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文钱》等讽刺杂剧
   爱国题材杂剧与爱情题材杂剧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狂人”徐渭 《四声猿》与《歌代啸》
   徐渭在剧坛上的影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及体制
   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梁辰鱼的《浣纱记》
   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后期传奇概述
   高濂的《玉簪记》
   孙仁孺的《东郭记》
   周朝俊的《红梅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沈璟的昆腔创作 “沈汤之争”
   吴江派曲学家群体
   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孟称舜的《娇红记》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坎坷的仕途
   徘徊于儒?道?释之间
   人生的“至情”论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人物性格冲突
   浪漫主义风格文化警示意义
  第三节“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四梦”之比较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影响下的剧作家
   汤剧的社会影响 “临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西游记》的版本
   作者问题
   吴承恩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戏言寓诸幻笔
  第四节《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一节《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 《金瓶梅》的版本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的问题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寄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网状结构
   妙在家常口头语
  第四节《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续金瓶梅》等续书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的基础
   《金瓶梅》在国外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小说四种”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 《型世言》及明末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情”与“理”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第三节“无奇之所以为奇”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不同类别的文言笔记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明代文言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一节 李贽
   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
   “童心说”
   犀利坦直的文风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直写胸臆的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
   浅率化的流弊
  第三节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的兴盛
   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小品文的影响
  第五节 明末文坛
   复社与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散曲
   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创作的兴盛 民歌流行的原因
   《山歌》与《挂枝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
   日益严苛的文字狱
   汉学的兴盛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清初的学术转向
   理欲之辨的深化
   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文学中的人文意识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新兴文体的飞跃
   演变的趋势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
   屈大均和吴嘉纪
   其他遗民诗人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禧
   汪琬
   其他古文家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
   前期的诗作
   宏伟?沉郁?典丽的《后秋兴》
   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的身世
   观照历史兴亡
   痛失名节
   梅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的中兴
   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
   王士禛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入蜀使粤诗的变化
   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和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李玉等苏州剧作家的新编历史剧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长生殿》
   洪昇生平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的重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
   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艺术风格
  第三节《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下层人物形象
   国家至上的思想
   戏剧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清初的小说续书
   两种续法:仿造和假借
   陈忱的行迹假“水浒”人物以写心
   小说的抒情性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
   作者与成书年代
   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
   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宿命外壳中的真实内蕴
   叙事的幽默与喜剧风格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的小说创作
   演绎个人经验和情趣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的机巧
   讽谕和娱乐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种小说类型
   作家的创作底蕴
   才子佳人的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悖乎礼
   故事的模式化及其演变
第四章《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
   塾师生涯
   徘徊于雅俗文化之间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以志怪
   神怪?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的心态
   落寞生活中的梦幻刺贪刺虐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崇高与庸俗并存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情节的丰美
   小说诗化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人物语言多样
  第五节《聊斋志异》的馀响
   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顺随与抗衡 《子不语》等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在国外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士林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派生的“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第六章《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
   《红楼梦》的版本 高鹗和程伟元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真实的人
   人各一面的底蕴
   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美丑的互渗
   对照与互补
  第四节《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
   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角的变换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红楼梦》的影响
   续书蜂出
   反复改编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红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盛世中的哀唱:郑燮?黄景仁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
   方?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李兆洛《骈体文钞》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张惠言比兴寄托的词风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的《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蒋士铨等剧作家 《雷峰塔传奇》等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花部”与“雅部”之争
   皮簧腔与京剧
   地方戏的优秀剧目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
   鼓词和子弟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近代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
   新式学堂的涌现
   踏出国门
   翻译事业的发达
   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主体的转型与新旧分野
   作家知识结构的变化与转型
   思想分野与文学流派的复杂关系
   政治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翻译文学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变化
   作品形态的新变
   吸收西方文学技法与民族形式问题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革与白话文运动
   近代文体革命的实质及其复杂性
   文体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近代文学的分期
   近代前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
   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及其与新文学的接轨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以“史官”自处的社会批判精神
   睥睨“乡愿”的“怪魁”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清代散文的转折
   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抗争
   危机与变革意识
   个性解放的呼喊 “横霸”之气与震撼力
   诡异奇崛的风格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封建末世的镜子
   呼唤风雷与人才
   压抑与解脱
   童心的复归
   龚自珍的新词风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
   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与林则徐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郑珍诗的艺术开拓
   桐城派的新趋向
   姚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
   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新体散文的萌芽
   周济与常州词派
   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
   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三侠五义》
   《儿女英雄传》
   《荡寇志》
   《施公案》及其他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品花宝鉴》
   《花月痕》
   《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 近代小说变革的征兆
   带有前瞻性的小说嬗变
   《蜃楼志》
   《兰花梦奇传》
   《何典》
  第四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地方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
   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
   弹词宝卷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
   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
   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思想界的陈涉
   资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提倡者?鼓吹者
   别具魅力的新文体散文
   新体散文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
   近代后期散文概观
   康有为的政论文
   谭嗣同冲决罗网的笔锋
   严复与林纾 章炳麟的革命檄文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
   康有为的浪漫主义歌唱
   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侠秋瑾南社及其代表作家柳亚子等
   同光体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湖湘派与晚唐派
  第五节 近代后期词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 “清季四大词人”
   异军突起的文廷式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新小说的澎湃浪潮
   构拟理想世界的蓝图
   求新声于异邦
   历史疮痍的反思
   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
   翻译小说的繁荣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
  第二节《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解剖:《官场现形记》
   光怪陆离的社会诸相的写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小说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老残游记》
   深含三重意蕴的《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
   从开启民智到徇世媚俗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流变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
   “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
   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后 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篇幅及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本书的内容前沿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前辅文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世说新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第三节 佛、道两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
   第二节 初唐诗坛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等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创新
   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
   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第二节 苦吟诗人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篇幅及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本书的内容前沿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第一节 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第二节 范仲淹、张先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第一节 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第二节 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第三节 当行本色的秦观
  第四节 侠骨柔肠的贺铸
  第五节 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第二节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第四节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第九章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辛词的艺术世界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第一节 别立一宗的姜夔
  第二节 争奇求异的吴文英
  第三节 王沂孙、张炎和刘克庄等宋末词人
第十一章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第二节 宋末诗歌
  第三节 辽代诗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说话艺术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第三节 讲史话本
  第四节 说经话本
  第五节 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第二节 《墙头马上》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版权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有事学术研究著作。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篇幅等方面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本书的内容前沿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共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第一卷
  总绪论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二卷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三卷
第四卷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