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以体育文化传播为重点,以开展运动项目专项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人文素养的熏陶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教材围绕体育素养、运动技能、终身体育三篇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了体育人文素养、现代健康素养、科学健身素养等理论知识和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定向运动等体育项目文化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教材,也可作为大众从事体育锻炼的参考书。 |
前言 |
|
|
|
|
|
|
|
|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 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 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 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表象是 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 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 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 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 概念显著增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 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 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 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 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 身心得到放松。 (6)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 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 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 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挤和 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使广大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心理 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 下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抓 不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 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 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