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ISBN:
黄土土力学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领 券
配送
上海市
数量
库存   个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黄土土力学
物料号 :45729-00
重量:0.000千克
ISBN:978704045729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6-09
作者:谢定义 邢义川
定价:69.00
页码:351
装帧:平装
版次:1
字数:39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黄土土力学是土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对象黄土,不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由水敏性、大孔性、结构性所造成的湿陷性),而且覆盖着我国约达6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覆盖广,厚度大。本书对黄土土力学涉及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包括黄土的地质特性,物理、水理特性,湿陷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动力特性及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也包括黄土土体的地基工程、边坡工程、洞室工程等的稳定特点、设计施工与增稳措施等,力图反映半个世纪以来黄土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本书可以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亦可作为岩土工程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前辅文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1.3 黄土及其工程问题的研究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
  1.5 黄土土力学问题研究的发展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土的地质特性
  2.1 黄土的生成
  2.2 黄土的分类
  2.3 黄土的分布
  2.4 黄土的地貌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土的物理、水理特性
  3.1 概述
  3.2 黄土的粒度、密度、湿度特性
  3.3 黄土的水理特性
  3.4 黄土的结构特性
   3.4.1 概述
   3.4.2 黄土结构颗粒排列的几何特征
   3.4.3 黄土结构颗粒联结的力学特征
   3.4.4 黄土结构性研究的主要途径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黄土的湿陷特性
  4.1 概述
  4.2 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2.1 侧限试验条件下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2.2 三轴试验条件下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3 黄土的增湿湿陷特性
   4.3.1 黄土的增湿湿陷系数
   4.3.2 黄土在增(减)湿与应力作用不同变化路径下的变形过程
  4.4 黄土湿陷与增湿等效压力
   4.4.1 湿陷与增湿等效压力的概念
   4.4.2 湿陷性黄土的增湿等效压力与湿陷量及抗剪强度的分析
  4.5 黄土湿陷特性研究的现场浸水试验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黄土的强度特性
  5.1 概述
  5.2 黄土的增湿抗剪特性
   5.2.1 黄土的增湿剪切试验
   5.2.2 增湿等效剪应力概念与抗剪强度分析
  5.3 黄土的应力抗剪特性
   5.3.1 总应力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3.2 有效应力单应力变量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3.3 双应力变量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4 黄土的抗剪强度准则
   5.4.1 黄土的抗剪强度准则的表达形式
   5.4.2 对几种主要抗剪强度准则的比较
   5.4.3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5.5 黄土的抗拉强度与断裂强度
   5.5.1 概述
   5.5.2 黄土的抗拉强度
   5.5.3 黄土的断裂强度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黄土的变形特性
  6.1 概述
  6.2 黄土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
   6.2.1 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曲线
   6.2.2 黄土应力-应变特性曲线的数学模式
  6.3 黄土的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
   6.3.1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基本关系式
   6.3.2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6.4 黄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6.4.1 对黄土变形特性的分析
   6.4.2 黄土的弹塑性模型(常规三轴应力条件下)
   6.4.3 黄土的弹塑性模型(三维应力条件下)
   6.4.4 黄土的弹塑性模型 (增湿与加载耦合条件下)
  6.5 黄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
   6.5.1 概述
   6.5.2 黄土的突变模型
   6.5.3 黄土的破损力学模型
   6.5.4 黄土的综合结构势模型
   6.5.5 黄土结构损伤的弹塑性模型
  6.6 黄土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6.6.1 固结问题与流变问题
   6.6.2 常见的力学模型
   6.6.3 土的流变模型
   6.6.4 黄土的流变试验(蠕变试验和松弛试验)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黄土的动力特性
  7.1 概述
  7.2 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规律的讨论
   7.2.1 黄土动三轴试验的技术要求
   7.2.2 不同湿度黄土动力特性的基本规律
   7.2.3 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特性的动模量与阻尼比
   7.2.4 静、动应力与水作用不同路径下黄土的动力特性
   7.2.5 黄土的振陷
   7.2.6 不规则动荷载作用下黄土的动力特性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黄土的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
  8.1 概述
  8.2 非饱和黄土的相态特性
  8.3 非饱和黄土的吸力特性
  8.4 非饱和黄土的应力特性
  8.5 非饱和黄土的强度特性
  8.6 非饱和黄土的变形特性
  8.7 非饱和黄土的渗透特性
  8.8 非饱和黄土的固结特性
  8.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黄土地基工程问题
  9.1 概述
  9.2 黄土地基设计的有关规范
   9.2.1 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发展
   9.2.2 关于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基本结论
  9.3 黄土地基的变形计算
   9.3.1 概述
   9.3.2 黄土地基增湿湿陷变形的计算
   9.3.3 计算地基湿陷变形量的弦线模量法
   9.3.4 黄土地基浸水增湿时的含水量分布
  9.4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确定
  9.5 黄土地基的增稳处理措施
   9.5.1 概述
   9.5.2 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措施
   9.5.3 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新思路
  9.6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桩与负摩擦问题
   9.6.1 概述
   9.6.2 桩的负摩擦力与桩基的设计
   9.6.3 黄土中桩上负摩擦问题的研究
   9.6.4 减小黄土中桩基负摩擦不利影响的方法
  9.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黄土边坡工程问题
  10.1 概述
  10.2 原状结构黄土边坡
   10.2.1 原状结构黄土边坡的稳定特点
   10.2.2 原状结构黄土边坡的分析设计
   10.2.3 原状结构黄土边坡的增稳措施
  10.3 扰动结构黄土边坡
   10.3.1 扰动结构黄土边坡的稳定特点
   10.3.2 扰动结构黄土边坡的稳定分析
   10.3.3 扰动结构黄土边坡工后沉降的分析
   10.3.4 扰动结构黄土边坡的增稳措施
  10.4 黄土边坡工程举例
   10.4.1 工程概况
   10.4.2 滑坡形成原因的分析
   10.4.3 边坡整治方案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黄土洞室工程问题
  11.1 概述
  11.2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的洞室工程
   11.2.1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洞室工程的特点
   11.2.2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洞室工程的计算模型
   11.2.3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洞室围岩压力的分析
   11.2.4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洞室的计算分析
   11.2.5 一般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洞室的施工
  11.3 高饱和度黄土中的洞室工程
   11.3.1 高饱和度黄土中洞室工程的特点
   11.3.2 高饱和度黄土中洞室的设计与施工
  11.4 具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洞室工程
   11.4.1 洞室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
   11.4.2 洞室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分析的思路
  11.5 黄土中其他类型的洞室工程
   11.5.1 概述
   11.5.2 黄土中的涵洞工程
   11.5.3 黄土中的窑居工程
  11.6 黄土洞室工程病害的处治
  11.7 黄土洞室工程举例
   11.7.1 概述
   11.7.2 坎儿井工程概况
   11.7.3 坎儿井工程的病害与分析
   11.7.4 坎儿井工程病害的处理与加固
  11.8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名词索引
编后的话
作者简介

谢定义,男,汉族,1931年1月8日生,甘肃省甘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4.16—)。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岩土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86-)。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62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和后来的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任教,从事土力学、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担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名誉委员,《中国公路学报》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社会工作。先后编著了《土动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特性与机理分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高等土力学》、《岩土工程学》、《试验土工学》、《土动力学》、《应用土动力学》、《非饱和土土力学》和《黄土土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5),《土力学教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也参编出版了其他一些专业书籍,共计15本。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水利电力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等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名。先后在美国纽约州伦色勒工学院、德国卡斯鲁尔大学以及日本、波兰等国有关大学与科研院所进行访问与学术交流。为我国 《黄文熙讲座》(2001)撰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1),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2000),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5,排名第二),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励,还获得了国家机械委员会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87)、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1985)、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89)、陕西省委科教系统优秀党员(1981)等荣誉称号。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