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适合零起点大学德语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使用。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1. 轻简。为适应多数学校每周只有2至4个课时的实情,我们对课文长度、单词量及语法量都做了减少。第一册教材1~9课共23个语法点,单词约600个。课文长度也进行了严格把握,不出现长度和难度过大的课文。第一册课文除一篇外全部为对话体。第二册中约有60%的对话体课文和40%的篇章课文。 2. 课文与语法的紧密衔接。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严格把握着课文与语法的衔接关系,除个别几处因行文必须而出现超前语法之外,基本没有语法超前的现象。对于超前出现的语法现象,也都以注释形式作了初步解释,并指出其将出现的课次。在语法讲解上,也尽量选用课文中的内容句子作为例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 综合能力。《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认为,综合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任务。为此,每课特有“单元综合练习”板块,以丰富的题型巩固本课所学的词汇、语法、交际和文化类知识。 4. 趣味性。学生对外语课文内容兴趣索然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在选材时,特意注重了学生视角和现代生活,编写了能直接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的文章,例如网上购书、网上查找乘车路线的过程等,以期引起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我们还选取了一些学生感到新鲜的生活场景,例如作者朗读会等作为训练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本国文化。多年来,教师们都注意到一个事实:学外语的学生对外国的情况可以说出很多,但对自己本国的情况却不会用外语来表达。这是由于外语学习中相关语料和训练较少的缘故。鉴此,我们特意在一些场景中编写了针对中国情况的学习或练习内容,例如:参观北京的时间表描述、介绍中国的火车站、中德上餐顺序、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文化海报等。 6. 探究式学习。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在语法规则等知识点上,要求学生自己思索和寻找规律。针对一些课时比较充足的学校或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设计了“知识扩展”模块,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有用的网络资源、学习方法等。我们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一板块中的内容,推进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丰富德语和文化背景知识。 7. 德语国家文化。日常国情是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教程除在课文中关注这一重点之外,还特以“文化之窗”的形式对德语国家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进行了介绍。在第一册中,用汉语介绍;第二册中,用中德双语介绍。 本教程配有免费下载的MP3、教学参考书和教案。 |
前辅文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