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全3册】高中课标解读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堂教学重构丛书:数学学科
ISBN:
【全3册】高中课标解读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堂教学重构丛书:数学学科
商品价格
降价通知
定价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领 券
配送
上海市
数量
库存   个

推荐商品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全3册】高中课标解读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堂教学重构丛书:数学学科
物料号 :20221222152034
重量:0.000千克
ISBN:978704058017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2-10
作者:宁锐、余文森 龙安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组
定价:136.80
页码:276
装帧:平装
版次
字数:330
开本:16开
套装书:否

本书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为依据,阐述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构思路。绪言从整体上介绍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一章到第六章分别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学业评价与设计以及数学高考与教学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教师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重构。每章末设置了“思考与讨论”,帮助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书可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教材和教学研修资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学教师教育方向相关课程的教材,还可供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者参考使用。

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新高考”,重构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课堂教学。

宁锐,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数学教育方向)博士。在《数学教育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8部;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项;获2次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书围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重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分析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命题考试与学业质量评价等重点内容,并配有二维码呈现数字资源,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

本书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基本样态与核心策略,试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基于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变革。本书从梳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意蕴出发,明确指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素养形成、学习中心、实践路径三大基本立场,确立课堂教学情境化、过程导引问题化、活动展开项目化三大教学方式,提出大概念意义通联、大单元教学设计、大任务教学实施、大视域教学评价四大核心策略。

本书能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对教育学类本科生和研究生跟踪、学习和探索教育教学前沿理论和实践改革也有参考价值。

前辅文
第一部分 理解核心素养
  第一章 核心素养的提出
   第一节 核心素养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建
   第三节 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深化和具体化
  第二章 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价值
   第二节 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课程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第三章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意义
   第一节 转换教学目标
   第二节 重构教学过程
   第三节 优化教学方法
   第四节 改进教学评价
第二部分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立场
  第四章 素养形成: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品格
   第五节 课堂教学中知识、价值观、能力与品格的交互生成
  第五章 学习中心: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架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构架及其教学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中心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学习中心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 实践路径:课堂教学的行动属性
   第一节 实践与实践取向的课堂教学
   第二节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实践
   第三节 课堂实践的基本类型
第三部分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
  第七章 情境: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方式
   第一节 情境释义
   第二节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
   第三节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第八章 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导引方式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二节 问题解决中的核心素养形成
   第三节 问题导引的课堂教学过程
  第九章 项目: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方式
   第一节 项目与项目化学习
   第二节 以项目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项目设计
第四部分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十章 大概念意义通联策略
   第一节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意义通联
   第二节 基于大概念的意义通联
   第三节 大概念意义通联的教学策略
  第十一章 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第一节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第二节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十二章 大任务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教学实施中的大任务
   第二节 大任务设计
   第三节 大任务实施
  第十三章 大视域教学评价策略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视域
   第二节 指向核心素养的大视域教学评价
   第三节 大视域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基本样态与核心策略,促进基于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变革。

余文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龙安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 40 篇,出版著作 1 部,多次获得部级奖励。

本书从梳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意蕴出发,明确指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素养形成、学习中心、实践路径三大基本立场,确立环境创设情境化、过程导引问题化、活动展开项目化三大教学方式,提出大概念意义通联、大单元教学设计、大任务教学实施、大视域教学评价四大课堂教学策略。

本书是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参加编写。全书共十二章,对高中数学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本书是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权威读本,可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和基础教育教学人员、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前辅文
第一章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变化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验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第一节 数学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角
  第三节 深度理解修订版高中课程方案
第三章 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程
  第二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第四章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分析
  第一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四基”与“四能”
  第三节 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第五章 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第一节 数学抽象
  第二节 逻辑推理
  第三节 数学建模
  第四节 直观想象
  第五节 数学运算
  第六节 数据分析
第六章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与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变化与功能分析
  第二节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主线设置的依据
  第三节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主线分析
第七章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数学课程内容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主线分析
  第三节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比较
  第四节 各条主线中核心内容举例分析
  第五节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第八章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内容
  第一节 A类课程
  第二节 B类课程
  第三节 C类课程
  第四节 D类课程
  第五节 E类课程
第九章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教学目标制定要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节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
  第四节 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第五节 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第六节 整体设计与实施主题教学,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第十章 高中数学学业质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数学学业质量
  第二节 日常教学评价
  第三节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命题建议
  第四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实证研究
第十一章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保障
  第一节 实施保障建议概述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教研体系
  第三节 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
  第四节 抓住机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二章 数学课程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