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集的32篇文章,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常见的诸如捞面条、倒啤酒、洗衣机、肥皂泡、量血压、点火等家常现象入手,结合历史典故阐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文章图文并茂、文理兼长、读来趣味盎然。其中有些曾获有关方面的奖励。本书可作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的教学参考。 |
前辅文 |
|
|
|
|
大众力学丛书 |
|
|
《拉家常说力学》作者通过描述平凡琐事、常见物事,并结合历史典故,阐述了深奥的力学原理。《拉家常说力学》可作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的教学参考。 |
说来别见笑。如果从1958 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算起, 混迹力学界已经50 年了。50 年来虽然写过和指导学生写过不少论文, 但直到接近耳顺之年, 才真正认识到, 写文章是给人看的。 1987 年, 我受命于中国力学学会, 出任综合性力学学术刊物枟力学与实践枠的主编。为了改进刊物, 我曾经同我所从教的北京大学力学系的部分学生座谈, 问他们看不看这本杂志。他们说看不懂。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枟力学与实践枠是我国力学界一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 其中的大多数文章, 却连本行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看不懂, 这说明杂志的文风存在问题。进而一想, 现在学术界的确有一种把浅显的东西说得深奥难懂的趋向。似乎写得愈是难懂作者的学问愈是高深。对这种情况, 我回忆起在20 世纪30 年代学界有一则歌谣说: “深入浅出是通俗, 浅入浅出是庸俗, 深入深出还犹可, 浅入深出最可恶。” 联想到我自己过去发表的有些论文, 虽不一定够上“最可恶” 但也面目可憎, 不禁汗颜。我想, 杂志应当办得深入浅出、为人们爱看, 必须从自己做起。 为此, 我便约了好友王振东教授共同写一些大学生容易看懂而且有趣的文章陆续在枟力学与实践枠上发表, 搞了一个专栏,名叫枟身边力学的趣话枠。几年下来, 居然达到20 多篇, 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结集为枟力学诗趣枠。这些文章影响所及, 枟力学与实践枠后来收到不少作者同样风格的来稿, 大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有一回, 我应邀到太原理工大学给学生做报告, 到会的学生比我预计的要多出许多。在报告开始前、学生们嘈杂的谈话声中, 我听到有两位说“这就是捞面条的那个老师”。“捞面条” 指的是我的枟捞面条的学问枠一文。后来还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同我讨论我们文章中的问题。这些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收到了一点效果。 之后, 同行和好友给我许多鼓励。1997 年我去香港访问,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授说: “多写点这种文章, 这比你写论文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大。” 2000 年, 在大连遇到力学界的老前辈、力学学会前理事长钱令希先生, 并向他索要墨宝。他当天就送我一幅条幅, 以一手漂亮的行书写的是张继的枟枫桥夜泊枠诗, 并在落款中附记云: “唐诗寒山寺枟枫桥夜泊枠素为脍炙人口之绝唱, 力学家武际可著有枟力学诗趣枠, 书中曾就夜半钟声句中概括之声音夜间传播之现象, 以科学之美增益诗情画意之美。谨志”。这段话指的就是我的枟夜半钟声到客船枠一文。 通过这一段写作实践, 对什么是“科普” 才算是有了一点真切感受。有人把高技术, 像纳米技术、基因工程介绍给大众;有的把新产品, 像可视电话、高清晰度电视介绍给大众; 还有的则是把科学技术中的新思想, 像宇宙大爆炸、反物质等介绍给大众; 更有的则是把奇怪事物收集起来, 像尼斯湖的怪兽、百慕大三角洲、UFO、神农架野人, 等等。总之, 见仁见智, 不一而足。而我的体会是, 科普是要把科学中最普遍的规律中的美阐发出来, 以通俗的语言使尽可能多的读者领悟。科普不是猎奇。它的真谛不仅是介绍, 更主要的是挖掘和阐发、是研究、是创新。因此只有作者对科学深深热爱了, 并且体味和挖掘出科学规律中的美来, 才能写出以科学美来感染人的文章。科普的对象不仅是青少年、门外汉, 而且可以是中老年和专家。钱令希教授对我的题词就是对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一种肯定、鼓励和概括。 在这本小册子里收集的32 篇文章, 就是这些年来我写的科普文章的一部分。其中排在最后的三篇, 与力学关系不太大, 但涉及技术发展和科学精神方面, 也一并附在后面。 我眼下已经退休, 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科普写作将变为我的主要追求和爱好。希望能够为科普做出更多贡献。 |
|